企业家座谈会释放政策强音:民营经济前景广阔、新能源行业大有可为!
2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 此次座谈会的“主力军”是科技领域的民营企业家。其中,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等青年企业家均位列其中;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宁德时代董事长兼CEO曾毓群、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等“老将”也齐聚一堂。 2018年11月,在党的十九大以来的首次高规格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民营企业是“自己人”,一度提振了市场信心,如今时隔数年,会议再次召开,释放出民营经济的政策决心。 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在解读会议时表示:“对比2018年,本次会议节奏更快、硬科技含量更高、更为强调自主可控;“AI+机器人+新能源+农业”是重中之重;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从‘安心谋发展’到‘大显身手’。” 科技突围:AI与机器人引领全球竞争力 座谈会上,华为、宇树科技、小米等企业代表的发言,凸显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战略地位。 华为任正非提到,华为将继续深化通信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推动5G-A和6G研发,并在智能汽车、云计算等领域构建全场景生态。宇树科技CEO王兴兴则展示了四足机器人在工业巡检、应急救援等场景的应用前景,其公司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成为国产硬科技“出圈”的典范。 新能源:光伏、电池与汽车产业协同突破 新能源领域是此次座谈会的另一核心议题。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介绍,2024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427万辆,出口覆盖50多个国家,其刀片电池、CTB技术等创新显著提升了行业标准。与此同时,宁德时代等企业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为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奠定了基础。 政策层面,会议提出“新能源+农业”的融合方向,例如通过农光互补模式提升土地利用率,既保障粮食安全,又推动绿色能源发展。 未来,新能源企业需进一步突破储能技术瓶颈,并探索与传统产业的协同路径。 农业现代化:科技赋能传统产业焕新 农业议题在座谈会上被多次提及,体现了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的战略高度。新希望董事长刘永好以“养猪育种”为例,强调通过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现代化:新希望投入400多亿元突破“猪芯片”等“卡脖子”技术,培育出川香猪等高附加值品种,并带动8.7万新农人投身乡村建设。 从AI机器人到新能源,从农业现代化到制度保障,此次民营企业座谈会以“硬科技+新质生产力”为核心,为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心剂。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中国民企有望在全球竞争中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书写新篇章。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本文只供光伏领域学习讨论之,无任何商业用途!
政策层面,会议强调“自主可控”与“科技引领”,要求民企在AI算法、芯片设计等“卡脖子”领域加速突破。例如,韦尔半导体通过并购豪威科技,在图像传感器领域跃居全球第三,其董事长虞仁荣强调“国产替代需从供应链到研发全链条发力”。这些进展呼应了座谈会“硬科技含量更高”的定位,标志着中国科技企业正从跟随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光伏产业虽未直接出现在企业发言中,但作为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双碳”目标下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这一实践与总书记提出的“金扁担”理念不谋而合——即通过新质生产力(如智能农机、生物育种)提升农业效率,让农民从“体力活”转向“技术活”。此外,小米雷军提及的智能家居生态与农业物联网的结合,也为智慧农业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