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组件“退役潮”来临,“1500亿巨量市场”将成下个风口?

据欧洲太阳能协会(SolarPower Europe)于2025年5月6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655GW,相比 2024 年约597GW的新增光伏系统总量增长近 10%。


伴随全球光伏应用规模的高速扩张,光伏组件的回收利用也成为了当下行业不可忽视的议题。


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预测,到2030年,全球光伏组件报废量将达800万吨,其中中国占比超40%。


一场史无前例的光伏“退役潮”即将爆发,一个千亿规模的新兴市场也正在悄然崛起。


蓝海当前,回收技术“哪家强”?


在能源转型及“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光伏发电将持续快速发展,然而,光伏发电的大规模应用,也同时衍生出了废旧光伏组件的回收利用问题。虽然光伏组件寿命约20—30年,但考虑到组件质量及失效情况、光伏电站设计与工程施工及运维质量、光伏电站技改替换等因素,现阶段已有不少组件提前退役。相关数据指出,2025年我国废旧组件将接近3GW,累计达到10GW左右;到2050年,我国将产生50—60GW、累计430—670GW的废旧组件,重达4000万—6000万吨。


同时据相关机构预测,2030-2040十年间,国内通过光伏组件回收技术可获取的原材料累计价值将从近130亿元暴涨至1500亿元,一个千亿规模市场呼之欲出。

目前,光伏回收利用产业依然处于“蓝海阶段”,已有的成熟光伏组件回收处理技术主要有三种,包括物理分离、有机溶剂溶解法、热处理与化学方法相结合。


物理分离法主要是将组件历经破碎、分选等工序,将玻璃、铝框、硅片等材料被分别归类,该方法以其成本优势成为当下光伏回收产业的主流选择,但相关行业专家指出,这种方法在贵金属回收方面存在明显短板,直接影响了光伏回收利用的经济性;

有机溶剂溶解法虽能够通过溶解封装材料EVA从而获得完整电池片,但难以实现对边框的拆除和硅晶片的再利用,同时废液也难以处理;

热处理与化学法相结合的方式,虽能获得纯净电池片同时分离电池片表面的减反射层、银浆和铝,但回收成本与回收效率依然有待探索。



抢先布局,国内企业正加速卡位


尽管光伏回收利用尚未形成一定的产业发展规模以及产业链,仍旧处于对回收技术的探讨与研究阶段,但回收市场格局已初现端倪。经调查,目前入局市场的企业主要分为三类:光伏制造商、跨界入局者和专业回收企业。


晶科能源作为国内较早规模化打造光伏产品的一体化组件的企业,如今不仅产销规模稳居世界前列,其产业规模和技术实力也稳坐行业龙头地位,在光伏组件回收利用赛道,晶科能源同样抢先布局,早在2019年便开始搭建和试运行光伏组件回收示范线,同时承接“十三五”国家重大专项“晶硅光伏组件回收处理成套技术和装备”项目,不断推进规模化组件回收水平。


北京中科奥纳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跨界入局者,先前便是国内主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行研制、开发、生产扫描探针显微镜的高新技术企业,如今则以中科院为技术依托,以光电光电性能检测和激光剥离技术基础,不断尝试深入开发光伏回收专用检测设备、高效拆解技术。


新元科技在光伏组件回收市场深耕多年,其自主研发的多晶硅提纯循环利用技术,通过绿色环保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可将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硅废料提纯至光伏级硅原料的纯度。


此外,英利集团、东江环保、一道新能源、远达环保等多家光伏企业也正针对光伏组件的回收技术、关键装备研制、回收处理示范线、回收标准体系等积极布局探索。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国内光伏回收市场,欧洲市场由于政策驱动较早,目前已形成相对成熟的回收体系,不仅于2014年通过“PV CYCLE”和“CERES CYCLE”回收组织负责处理废旧光伏组件,在2017年还进一步发布针对光伏组件回收的欧盟标准并同步建设化学法示范线和物理法/化学法综合示范线。


显然,光伏组件回收产业正在全球各地“开花结果”,虽然国内整体来看起步较晚,中国市场的爆发却也只是时间问题,但要实现废旧组件回收利用的规范化、产业化,还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济性与政策瓶颈仍存


尽管前景广阔,行业仍面临现实挑战。除了当前光伏回收技术尚处于探索阶段,产业信息化、数字化应用亟需加强,当前针对退役光伏组件,行业整体的回收模式较为单一,缺少专业回收信息平台及相应服务,导致需求双方信息匹配较为困难,废旧组件也得不到有效的溯源监管。


同时,根据相关走访调查,虽然报废的光伏组件属于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的环保成本高,但市场中许多小微企业、个体户等“小作坊”却不断在以高价回收废旧光伏产品,他们自身缺少在回收、环保技术上的投入,不仅不利于产业的良性发展,更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究其根本,当前市场存在的各类回收乱象依旧是回收利用政策与产业链尚未完善所导致的。尽管目前相关部门至少已出台38项与废旧组件回收相关的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管理办法等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但我国尚未建立诸如欧盟“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废旧组件强制回收机制,导致制造商、回收企业等主体责任难以划分,市场驱动力严重匮乏。


其次,光伏组件回收产业链中具有工业生产环评批复资质的组件回收处置企业数量严重不足,行业龙头企业明显偏少;此外,我国一半以上的集中式光伏电站大多属于央企,为规避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尚未明确废旧组件处置规定与流程,导致千亿级回收蓝海中,许多入局的回收企业不仅“吃不饱”,还面临亏损风险。


回收渠道碎片化、回收链条成本高、回收企业货源少……种种问题不断影响着国内光伏组件正规回收产业发展与综合经济性。我们不仅需要更多利好政策、标准化体系规范以及光伏组件回收技术的更新迭代,更需要国内企业在商业模式与运营模式上的创新探索。



商业创新或成“制霸”关键


目前,行业正主要尝试"绑定上游""以旧换新""产业协同"三种路径,头部企业则通过差异化策略抢占市场先机。


一是"绑定上游"模式。如新元科技与国家电投合作,通过'拆解服务+资源回购'模式,使原料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然而该模式大多需要承担电站分布分散带来的运输成本,中小型企业难以复制。


二是"以旧换新"策略。晶澳科技在部分市场试点旧组件折价换新业务,用户凭退役组件可享受组件折扣优惠,获得的回收材料经检测后再进行分类处理,但目前来看,工商业电站更关注回收合规性而非补贴。


三是"产业协同"路线。其中格林美"城市矿山"战略颇具代表性,其湖北荆门基地通过共享湿法冶金产线,同时处理光伏组件、锂电池和电路板以形成协同效应。


随着"双碳"目标持续推进,光伏组件回收产业正迎来历史性机遇。行业专家分析认为,预计到2040年,组件废弃产值规模达1500亿元,千亿级光伏回收市场也必将成为投资布局的新热点。在这场绿色循环经济的竞赛中,谁能够率先突破瓶颈,谁就能在千亿市场中占据先机。


诚然,国内光伏组件回收产业尚处早期,但“退役潮”正倒逼行业加速成熟。短期看政策,中期看技术,长期看商业模式,具备技术储备+上游绑定能力的企业有望在千亿市场中占据先机,而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如何提升回收经济性,将是未来十年的核心命题。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本文只供光伏领域学习讨论之,无任何商业用途!

广州光伏展 已连续举办16年,是全球光储企业促进贸易、推广品牌的重要展览平台。展览范围包括光伏原材料、生产设备、组件、逆变器、支架、零配件、光伏系统、电站、太阳能光伏应用产品及储能应用、储能系统集成及运维等新能源、光储领域等。每年连同储能及电池、电源、氢能、生物质能、空气能等新能源专题展会于广州·广交会展馆联袂展出,聚能启航,助燃“绿色经济”